林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其中,如松树、柳树、篁竹等属于带有典型特征的植被,其余则统称为杂树。杂树根据画法的不同,又可大致分为点叶与夹叶两种。的林木画法主要取法于王蒙、石涛等人诚信双盈,后又上溯宋人,晚年又创泼墨泼彩之法。林木在他的泼墨泼彩山水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,使得抽象的山峦、烟霭中带有了一些具象的意味,且由于树木画法古拙,又使得新奇迷幻的效果中带有古意。
松树
张大千《仿王蒙双松图》中的松
取法 师法王蒙的扇形松针
松树是山水画中最重要的一种树木。张大千在繁密一路的山水画中多取法元代王蒙的松树画法。具体来说,是在画面最前景摆布几棵长松作为撑起画面结构的支柱。画松针,如扇形展开,单笔松针有尖颖的感觉。树干以渴笔淡墨画,松针则以浓墨写出。两相对比,便见精神。所不同的是,王蒙往往只以浓墨画出松针,而张大千在此基础上,则略用墨青染色,并以色复勾松针,使前后层次更加分明。从张大千《仿王蒙双松图》中,便可清晰地发现其与王蒙之间的密切关系。
元 王蒙《春山读书图》中的松
张大千《临王蒙林泉清集图》中的松树
张大千《临王蒙林泉清集图》张大千《临王蒙林泉清集图》中的松树临古
《临王蒙林泉清集图》是张大千临摹王蒙的作品,其中既有传移模写的传承意味,也带有自我作古的自我个性。相较王蒙原作,可发现张大千将树干染以较鲜的赭石,前排松针以浓墨描绘,后面则以淡墨表现,既可以表现丰茂繁密的效果,又可以形成纵深上的层次感。根根分明、笔笔向上的松针又透露出松树旺盛的生命力与矫健昂扬的精神。
张大千《临王蒙林泉清集图》中的松树
张大千《老子挂犁松》中的松树
张大千《晴霭仙阁图》中的松树取法 师法李郭画派的圆松针
除了扇形松针之外,松树还有圆松针的画法。张大千非常注重汲取先贤法乳,并能融会贯通,《晴霭仙阁图》中的松树枝干劲峭坚实,便是受到了北宋李郭画派的影响,如在北宋郭熙(传)《秋山行旅图》、元代唐棣《霜港归渔图》中便能一见端倪。具体来说,李郭画派的松树,其松针近于圆形,带有一些装饰性。松针纤细挺拔的形态与粗壮的枝干形成一种轻重变化,张大千往往将之用于自己的青绿山水中。如此图中的山石排布疏密有致,亦得宋人气韵诚信双盈,而皴笔柔和舒朗,墨色淡雅虚和。再根据需要,对坡石以青绿法敷染,气质典雅,与松树相得益彰。
元 唐棣《霜港归渔图》中的松树
北宋 郭熙(传)《秋山行旅图》中的松树
张大千《十六峰云图》中的破笔松变化 破笔松
除了扇形松针与圆松针外,松树还有各种变体。其中有一种被称为“破笔松”,即画时用笔按下,笔肚着纸而笔锋破开。元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中的松树便属于非常典型的破笔松画法。黄公望的破笔松多用干笔,而张大千则多用湿笔,从中也可看出他对古人画法的继承与变化。
张大千在描绘这种松树时,先以干笔画出枝干的大致形态,再用淡墨湿笔依照结构和疏密关系点出松针。在表现松针的用笔上则较为概括,只是笔尖一点而过,一气呵成,积点成面。这样的画法既可上色,也可以用水墨表现。若上色,则以淡赭染枝干,复以浅淡的花青罩染松针,使得色与墨互相结合,形成丰富的层次,有葱茏之感。若作远景,则枝干以单线写出,上面点出松针即可。
元 黄公望《富春山居图》中的破笔松
张大千《黄山图》中的破笔松
张大千《拟石涛山水图》中的松
张大千《拟石涛山水图》
取法 师法石涛的松树
张大千早年学习石涛的松树画法,他在《与老友刘伯年的谈话》中讲到:“钱叔美有言:山水中,松最难画。各家松针凡数十种,要惟挺而秀,则疏密肥瘦皆妙。石涛画松自有定法,细观之,每每三笔为一组,笔锋先着针尖,下笔轻而收笔重,略加渲染,如此画来,方是真石涛。”细观张大千学习石涛的松树,确实是几笔成组,几组连片,带有非常明显的石涛风貌。所不同的是,张大千在用笔上更见洒脱,又常以浅绛设色,偶以幽篁、野花作为松树的陪衬,起到渲染意境的作用,如此便多了一些温润的意味,从中便可窥见其对石涛的传承与发展。
清 石涛《山水图》中的松
清 石涛《山水图》(局部)
清 石涛《岷江春色图》中的松
张大千《山水花鸟册》之一
清 石涛《岷江春色图》
张大千《松下高士图》变化 松下高士的主题
张大千画松,也常常根据画面需要的不同而采用灵活多变的表现方法。不同的需求基本表现在:其一,主题的差异,即同样的松,其处理方法在人物画、花鸟画与山水画中都有一些差别;其二,在于近远景处理上的差异,即近景为实,描绘得相对详细,而远景为虚,描绘则相对简略;其三,风格差异,即对于历代各派松树画法的继承与发展;其四,水墨与色彩的差异,即水墨还是设色需要配合画面主题而确定。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与处理手段中,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张大千对于笔墨的一贯追求,因为这些变化也正是通过笔墨的变化来完成的,也是张大千绘画的核心要点之一。
还需指出的是,松树与高士有着同样挺拔的姿态与高华的品格,故“松下高士”成为张大千笔下一个常见的主题。在这一主题下,他往往描绘一棵虬曲偃仰的古松,松下则绘一高士或坐或立。画面省略一切背景,或仅作简略的描绘以突出主题。
张大千《松下高士图》
张大千《十六峰云图》中的松
变化 泼墨泼彩中的松树
在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山水中,简笔林木的画法运用极多,主要是以不同的枝叶形态和造型来表现不同种类的树木。他通过浓淡、枯湿、粗细的笔墨变化,使得具象的林木与抽象的泼墨泼彩的山体混融起来,对画面的构图、细节的增舍、笔墨的意趣起到重要作用。《十六峰云图》中有一棵横卧的古松,其造型姿态与四周泼墨的云山融合在一起,远景又有破笔松画法的松树,也与周边的山体混融一体,显得十分和谐。
张大千《十六峰云图》中的破笔松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